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展示 / 正文阅读

“十三五”优秀成果展示——气象数据共享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发布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2/20 0:00:00   标签:   浏览次数:702

成果评价编号: 中气科成评[2022]180
评价结果: 良好
成果名称: 气象数据共享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完成单位: 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
成果形式: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指标
研究领域: 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
评价年份: 2019
完成人: 申丹娜、鲁奕岑、李俊、李研、贺洁颖、陈鹏飞、郝伊一、刘冠州、王妍、温华洋、张冰松
成果简介: (1)计划来源:2020年中国气象局重点工作任务和2020-2021年气象信息化工作要点任务:完成气象数据共享服务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开展全国效益评估。 (2)形成过程:预报司委托开展指标编制和评估,选取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浙江、安徽、湖北、广东、海南7个试点单位进行调研评估(实地、电话、调查表)、指标测试,25位专家打分,进而开展全国效益评估。 (3)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指标进行定量转换,实现指标的可定量、可对比、可考核;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确定34项统计指标、12项二级指标、4项一级指标,全面衡量了一定时期内气象数据共享效益程度和水平。
(1)实现了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对气象数据共享服务效益进行统一的、系统化、定量、科学的评估。数据共享效益评估一直以来是效益评估的难点,特别是气象数据共享效益的评估在国内外仍属空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的建立,解决了目前局限在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气象数据自评估工作的分散性,评估内容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2)实现了评估指标的可定量、可对比、可考核。结合主观分析和客观评价,包括政策规范、数据资源、数据共享、服务效益4项,评估14大类气象数据,涉及20个行业。 ①指标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以定量评估为主,定性相结合。与指标对应的数据易于收集,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现状和效益进行定量化评估,个别指标采用定性评价来反映效益。 ②指标设计统筹兼顾了国家级和省级数据共享特点。尽可能多选取了共性指标进行测评,保证评估的全面、可信,兼顾了各部门共享服务特点。 ③指标设计凸显了“量”的供给到“质”的供给的转变,兼顾了“内”“外”评估。体现了气象数据资源总量、种类以及汇交和分发能力上的“量”,又评估了数据共享覆盖度、数据使用便捷度、数据应用能力等的“质”;不仅体现了对“外”的效益,还涵盖了对“内”的效益。 (3)实现了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指标权重的计算。首次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确定了34项统计指标、12项二级指标、4项一级指标。 ①采用赋权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逐级汇总。计算服务效益及各分项指标的总指数。统计指标采用等权法,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②构建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计算指数。根据相互关系形成层次结构图,通过设计问卷采用专家意见法,选取25位专家使用1-9的比例标度将定性结果转化为定量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利用特征根法将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进行层次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后,计算各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的权重和相应的指数。
(1)解决了长期以来气象数据统计分类不清、现状不明、重复统计等问题,首次设计统一定量的评价指标,适用于全国气象部门或气象数据提供机构进行纵向横向评估,为数据开放共享多年以来潜在效益和发挥价值开展系统性全面性评估提供基础。 (2)规范了气象数据共享效益评估流程,指标已应用于全国气象数据共享效益评估并作为2020-2021年信息化工作重点,评估方法与模型已作为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准制定已纳入至《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初设》中,为中国气象局党组科学决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释放气象数据红利、优化气象行业内外及社会公众服务提供参考。 (3)建立了气象数据共享效益评估体系,厘清了气象数据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快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推进气象数据资源价值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4)评价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评估报告呈送财政部、科技部;气象数据行业覆盖率指标已作为财政部核心绩效考核指标-气象资料业务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为推进数据共享工程持续稳定建定建设和共享应用提供保障。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网站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业务咨询:010-68409139 技术支持:010-684074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MAIL:kjgl@cma.gov.cn 京ICP备 15008089号-2
访问次数[60948404] 当前在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