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成果 / 成果展示 / 正文阅读

“十三五”优秀成果展示——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发布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3/4 0:00:00   标签:   浏览次数:700

成果评价编号: 中气科成评[2022]193
评价结果: 良好
成果名称: 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完成单位: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成果形式: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系统
研究领域: 天气预报
评价年份: 2020
完成人: 假拉、代华光、罗布坚参、罗布、普布顿珠、唐叔乙、赤曲、坚参扎西、余燕群、刘胜胜、高勇、普布扎西、多典洛珠、次仁朗杰、杨丽敏
成果简介: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2019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之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该项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2019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总投资为50万元,项目于2020年9月份已验收。取得的成果有:一、建立重点区域多普勒雷达监测和交互分析;二、稠密地面站气象要素场客观分析;三、强对流天气中尺度分析和对流参数诊断;四、对流云判识、追踪及外推方法等。成果至今应用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应用到了2021年第二届全国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方法大赛西藏产品研发当中。
该系统对我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提升。一是西藏高原强对流发生频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短时强降水(≥10mm)出现的高概率区为沿江一线、阿里东部和南部,其中沿江中段、墨脱、改则和门士乡(狮泉河南部)概率相对较高;其次是昌都东部、拉萨北部、那曲西南部、阿里东部及南部和日喀则大部;其余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概率较低。二是雷暴大风出现的区域与高原天气系统有明显的关系,雷暴大风易出现在高原低涡与高原切变线的东南象限,而其余象限出现的概率较低。三是高原强对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强对流从午后开始增多,凌晨2点左右达峰值,随后逐渐减弱,8点至14点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进一步地我们将科学认知转化为预报技术方法的实现,形成以下几点技术创新:一是建立西藏高原强对流预报动态权重分析技术。通过对历史的国家指导预报和本地客观模式产品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西藏高原大部地区,以前20天作为动态权重分析的分界线是比较普适的,国家指导和本地客观两家预报结果各显优劣,所以动态权重分析技术在此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二是建立客观识别高原天气系统技术。建立了以模式大气环流预报作为背景,识别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的技术,准确定位天气系统,结合强对流发生区域,有效订正了动态权重分析预报结果,对强对流预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充分使用气候背景协同。根据西藏高原强天气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客观识别融合后预报结果进行订正,生成与气候背景符合的预报产品。四是多源资料在本地区域模式中的同化应用。将常规地面站、区域站、GPS/MET水汽、探空等数据进行同化,开展复杂云分析,调整初始场的水汽及水凝物等云微物理参数,模式效果显著提升,在此次强对流的客观预报中起到了很好的数据支撑。五是充分应用CMA-GFS国产模式。将国产模式充分应用到了本地区域模式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国产模式的优势,可以为国产模式在西藏高原上性能提升提供依据。
该项目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庆、习总书记西藏考察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以及常规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后西藏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普布扎西等人研发了2021年第二届全国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方法大赛西藏产品,在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特别是强对流单项获得了全国技术方法三等奖。他们通过动态权重分析技术、天气系统客观识别技术方法、气候背景协同方法和反距离插值等方法,通过Python语言,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台2019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之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了第二届全国智能网格预报竞赛西藏产品,并实时运行,产品生成系统稳定,产品结果可靠。此外在此基础上,赤曲等人开发了智能网格预报竞赛产品实时到报查询和应急手动补传平台,有效解决了突发情况下产品的自动生成。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网站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业务咨询:010-68409139 技术支持:010-684074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MAIL:kjgl@cma.gov.cn 京ICP备 15008089号-2
访问次数[61839621] 当前在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