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随着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逐渐减弱并停止编号,这场强台风带来的风雨影响也慢慢消散。在迎战台风的过程中,一项由上海市气象局与复旦大学联合研发的“定位神器”——CNOP台风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系统,以其精准高效的表现,成为这场战役中的科技“明星”。自台风生成之初,该系统便迅速启动,每日滚动更新信息,精准锁定台风“格美”最新敏感区,为气象观测和预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CNOP系统的成功应用,是上海市气象局深化局校合作结出累累硕果的生动例证。近年来,上海市气象局积极推动科教融合发展,与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气象领域科技创新和进步。
交叉融合 助力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
2015年,上海市气象局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气象科技联合中心,并拓展至上海理工大学及国内多所高校,以交叉融合为特色,强化大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多年来,上海气象科技联合中心聚焦台风监测预报、气候预测、海洋气象、健康气象、人工智能应用等上海智慧气象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高校合作开展交叉学科建设。特别是依托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平台,探讨气象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气象要素与疾病的定量影响关系,开展健康风险预测。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可以模拟自然环境暴露的人工气候环境暴露仓,为健康气象机理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这些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充分彰显了局校合作在推动气象科技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为气象科技的持续发展和智慧气象的全面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跨界 打造气象复合型人才
为了满足气象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上海市气象局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建立了“一对一导师指导”的培养机制。迄今为止,该基地已成功吸纳了6届共35名优秀学生完成社会实践项目。2024年4月,双方续签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合作关系。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气象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通过实践项目深入了解了气象业务的工作流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让我对气象业务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一位清华大学研究生在上海市气象局实习期间感慨道。
不仅如此,上海市气象局还与各相关高校在硕博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站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掌握气象社会应用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气象局还积极探索了“大中小学校学生”气象学科创新素养贯通培育新路径——联合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签订了《青少年气象科创人才培育》共建协议,旨在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为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平台共建 构筑气象科技创新高地
上海市气象局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合共建了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成立了穆穆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提升了台风研究和预报的能力。双方还联合建设了中国气象局城市气候变化青年创新团队,为气象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平台的建立,如同一座座桥梁,紧密连接着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核心要素,促进了知识、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不仅发挥了产学研用的集成优势,也为上海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围绕前瞻性科研和业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谋大事、划重点、抓落实、促联建,共同促进上海气象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王桂华教授对于未来的局校合作充满期待。
扬帆起航,同舟共济,上海市气象局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正在全方位拓展。未来,随着局校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多的科技利器将应运而生,为气象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作者:巢惟忐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