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强对流天气多发、频发是汛期的显著天气特点之一。针对强对流天气尺度小、局地性强、突发性强等预报难点,自2021年起,江苏省气象台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发。目前,江苏省气象台已构建“AI+气象”的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体系。通过整合雷达、卫星、全省2000余个地面自动站以及闪电定位系统的海量数据,该体系实现5分钟内的高频数据采集,并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精度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为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预报模型可每分钟完成全量计算,从数据采集到预警发布仅需10分钟,全省强对流预警平均提前量从过去的23分钟提升至46.3分钟。”江苏省气象台短时预报科高级工程师庄潇然介绍,同时,对于10级以上破坏性强对流大风天气,该预报体系的预警提前量最高可达50分钟,为防灾减灾争取了宝贵时间。

江苏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基于双偏振雷达和多维观测数据,利用AI技术强化交互应用,集成预报技术及相关产品,在汛期实际业务中使用。江苏省气象局供图
今年,随着全省建设加密雷达观测组网的推进以及新建观测设备的投入使用,江苏省气象台正加快多源观测数据集的融合及应用,将更大量的数据“投入”预报模型,通过更多的信息来获取更精准的预报结论。聚焦重大灾害防范工作,江苏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推广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成果,将“AI+气象”强对流短临预报技术体系融入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形成更多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力争在更多市县推广应用,推动示范体系二期建设工作。
此外,江苏气象部门积极推进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现代化建设,创新拓展信息传播新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的应用场景,强化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创新科技手段的应用。目前,已成功构建“1+4+3”多部门一体化共享共用的预警发布业务系统,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广、发得快、发得准、收得到、用得上”。其中,“1”即覆盖二十大类、695个渠道的“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建属地渠道 ”融媒体传播一张网,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短信、声讯等;“4”为短信、应急广播、有线数字电视、海上北斗四条高级别高致灾预警发布绿色通道,可实现分钟级推送高致灾级别预警信息至特定区域;“3”指应急广播、闪信及电视大幅面弹窗等三条临灾强制接收渠道,避免临灾预警信息“已收不读”的情况。
4月11日至13日,在江苏全省大风降温天气过程中,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前预报出盐城、南通等地的大风过程,为各地相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打出提前量。
同时,通过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相关部门分别于4月11日、4月12日启动短信绿色通道全网发布任务,覆盖省内外短信用户1.3亿人次;预警短信渠道覆盖应急责任人81万人次,通过微博、微信、网站、手机App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超过10万条。
(作者:陈晓颖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