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阅读

适应气候,苹果树爬上黄土峁——陕北果园向“智”而行

发布者:系统维护管理员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25/6/3 14:38:43   标签:   浏览次数:204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曾经被视为“种植禁区”的黄土高原半山坡地,如今成了苹果树的“新大陆”。从沟底走向山坡,这一空间迁徙的背后,是气象科技与农业智慧的深度融合,更是人类顺应自然的生动写照。

每年四月,苹果花期与幼果期常遭遇“冷面杀手”——由平流逆温与辐射降温引发的冻害。冷空气如液体般沿坡而下,在谷底聚集成“冷湖”,造成果园冻害频发。2024年延安市志丹县某果园实测数据显示,夜间气温在5小时内从8℃骤降至零下3℃,苹果花几乎全部受损。

破解冻害之道,藏在山坡的温度梯度中。2008年,宝塔区刘渠村的长期观测揭示了温度突变的关键节点,在215米相对高差内,位于100米处形成温度突变带,其上温度趋于稳定。这意味着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将果园建在半山坡以上,相当于为苹果树构筑了天然的“防冻屏障”。半山坡地带既避免了沟谷的“冷湖效应”,又充分利用了山地昼夜温差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避难所”。2024年延安全市苹果优果率达85%以上,海拔1000米至1200米的丘陵区果径达标率比平地果园高30%。

这种种植模式的转变,还带来了生态效益的“乘数效应”。山地果园的等高线种植方式有效拦截了水土流失,2023年监测显示,坡耕地改果园后土壤侵蚀量减少62%。在安塞区,退耕还林与苹果种植的结合,使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19%提升至2024年的68%,形成了“果树上山、林草入沟”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近年来,延安市气象局持续打造“苹安天气”小程序,整合了475套六要素微智站和1670个两要素气象站,构建起4.0公里网格化的监测网络。延安各个苹果园里,在不同海拔高度每隔20米就有一个温度传感器昼夜运转,捕捉到的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形成三维温度场模型。2023年,该系统提前72小时有效预测志丹县降温过程,空间分辨率达500米、时间精度达1小时,为果农争取了宝贵防护时间。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果业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决策支持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小程序将冻害风险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预警,果农可依预警等级启动应对机制。2024年延安建成苹果气象科技小院,已转化16项标准化田间管理技术,涵盖从花期预测到采后储运全链条。在延安全产业链260亿元的产值中,气象服务贡献率达12%,相当于卖出的每公斤苹果中有0.3元是“气象附加值”。

站在陕北高原的山梁上眺望,层层梯田间苹果树正迎风摇曳。未来的果园里,或许将出现更多“气候智慧型”苹果,承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甜美答卷。(曹雪梅、陆琦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傅正浩 唐宇琨 武雁南 刘婧 责任编辑:张林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网站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业务咨询:010-68409139 技术支持:010-6840741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MAIL:kjgl@cma.gov.cn 京ICP备 15008089号-2
访问次数[61969239] 当前在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