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联合研究,揭示了不同降雨形态对我国登革热发生风险的不同影响。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其传播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登革热的传播和扩散不断加速,已经演变为具有较大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降雨可为蚊子提供滋生地,是影响登革热传播最重要的气象因素之一,而我国降雨的分布形态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可季节性地呈现“连绵细雨”,也会突发“倾盆暴雨”。
该研究采用周降水量和降雨集中度两个变量来刻画降雨模式特性。其中,降雨集中度可定量描述某一时间段内降水的集中程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接近0,代表降水分散在更多的雨日内。
该研究选取我国登革热主要流行的12个城市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200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所有登革热病例,以及气温、降雨、湿度等气象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降水量和降雨集中度对登革热风险的联合效应。研究发现,在相同降水量级上,越分散的降雨越有可能增加登革热的发生风险,而集中程度较高的降雨则会降低登革热传播风险;导致登革热发病风险最高的周降雨量区间为100~150毫米,降雨集中度区间为0.2~0.4。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登革热的传播与流行具有季节规律,雨季的分散性降雨可能会为夏秋季登革热发病峰值的出现创造有利条件。从2005年至2020年,这种高风险的分散性降雨发生频次随时间推移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华南、西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所导致的登革热病例数显著增加。
此项研究拓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不规则降水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认识,同时为降低登革热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以及公共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